“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这不仅是庄严承诺,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如今,在守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安全的最前沿,他们以如磐的初心和坚实的行动筑起一道绿色长城,用忠诚与汗水诠释着“守井”使命,让一枚枚党徽在青山绿水间闪耀。“持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信钰配资,自觉守水护水节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已成为郧西大地最铿锵的誓言。
以志愿服务守护清水碧波
做薪火相传的忠诚“守井人”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汉江的薄雾,羊尾镇老观庙村党支部书记李益涛的哨音已在江畔回响。56名身着红马甲的“老船工”志愿服务队员应声而动,他们手持长嘴铁夹、捞网等工具,列队登上清漂船,锚链与船板碰撞的铛铛声,惊起一群白鹭掠过水面。
“十年禁渔令下,我们的船桨换成了捞网,但守护汉江的初心从未改变。”李益涛如今成了江面最忙碌的“清漂指挥长”。在他的动员下,56名渔民全部转岗,队伍像滚雪球般壮大至256人,其中32名党员骨干组成突击队,随时应对突发污染。
展开剩余87%李益涛组织“老船工”志愿服务队开展守水护水活动
江心,板桥村62岁的张丛业稳稳把住船舵。这位祖上三代“水上人家”的传人,掌舵技术比当年捕鱼时更娴熟。“以前撒网是为生计,现在捞漂是为子孙。”他指着船舱里分类存放的垃圾笑道。禁渔后,他主动将陪伴半生的渔船改造成清漂船,船头“护江先锋”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张从业在汉江流域打捞漂浮物
“龙龙,那边有塑料袋!”岸边传来呼喊。25岁的老观庙村村委委员李龙龙闻声跃起,这位学生时代就参加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的年轻人,此刻正举着长柄夹快速跑动。他的背包里总装着《长江保护法》宣传册,休息时便给村民讲解:“大娘,这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物,咱们积分能换洗衣粉呢。”在他的推动下,全村建成3个环保积分兑换点,参与清漂的村民已达187户。
李龙龙在汉江流域打捞漂浮物
晨雾渐散,江面恢复澄明。李益涛掏出笔记本,在“今日成果”栏记下:清理漂浮物4船次,劝导违规垂钓6人,发放环保手册10份。
“我们处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一定要当好‘守井人’、守好‘大水缸’!”李益涛的话音未落,队员们已齐声应和。
红马甲列队延伸的背影里,有老渔民对江河的深情,有年轻人对未来的承诺,更有共产党员对初心的坚守。
以铁腕举措筑牢生态底线信钰配资
做攻坚克难的担当“守井人”
面对河道污染乱象,上津镇负责水利、水资源管护的干部王旭阳绝不妥协。一次常规巡查后,他敏锐发现伍峪河浑浊度异常升高,联合执法部门立即溯源排查,最终锁定并制止了一处隐蔽的施工泥浆直排。这次行动,促使他举一反三,积极对上汇报,争取公安、检察等部门支持,推动建立了“河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落实了河湖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安排,让全县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王旭阳在马家沟水库开展排洪沟疏浚
王旭阳在河道治理上打出的重拳,清除了积弊,在这片重现生机的土地上,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成为新的实践课题。
马安镇下川村黄土岭昔日的荒滩山总是布满垃圾,如今已被7.22万株苗木和1050米生态脱氮沟织就的绿色屏障取代。村党总支书记佘祥涛创新“生态+产业”模式,在垃圾减量45.5%的同时,带领村民发展茶叶等特色产业千余亩,60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端上“生态饭碗”。83户贫困户的庭院经济,将“绿水青山”具象化为灶台上的热气腾腾。村民张大姐笑着说:“佘书记真的把绿叶变成了金叶!”
佘祥涛实地查看茶叶长势
守护这一泓清水,不仅需要佘祥涛带领村民生态修复的巧思,更离不开对水质安全“最后一公里”的严防死守。
安家乡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中心主任李杰针对支沟及排洪沟、雨水沟雨污、清污混排入河等问题,他不辞辛劳,跑遍了全乡每一处污水处理设施和20处人工湿地,他和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地下管网,在黑暗和污浊中作业。“每个检查井都是水质的‘体检报告’。”800米老化管网被疏通并更换,5处渗漏点完成注浆修复,37处雨污混接点逐一整改。如今,安家乡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李杰检查污水管网疏通情况
从王旭阳重拳治砂,到佘祥涛点绿成金,再到李杰暗渠护水,他们用不同方式诠释着同样的坚守。当巡河的脚步踏碎沉疴,飘香的茶园绘就富足,巡检的手电照亮管网,共同绘就了守护绿水青山、探索绿色发展新路的生动实践。
以制度创新推动绿色转型
做善治善成的智慧“守井人”
“我是河长,河水的清澈就是我的责任!”河夹镇风沟村党支部书记李盈每周雷打不动徒步巡查,对水情、隐患“了如指掌”。她倡导建立“党员包段”责任制,让15名党员化身“河道管家”,30多人的护河志愿队更成为流动的“生态哨兵”。
如今,风沟河的清澈波光里,倒映着“党群共治”的生动实践——曾经随意倾倒的垃圾堆变身亲水平台,裸露的河床披上绿植。
李盈在汉江流域巡查河道
在店子镇大坝塘村的集市上,竹编菜篮、藤筐取代塑料袋,成为村民手中的“新时尚”。为从源头掐断“白色污染”,村党组织书记蔡杰国发起“传统器具复兴计划”,让环保理念回归日常。红白喜事上,可重复使用的“共享餐具”全面替代一次性餐具,300余场“绿色家宴”累计减少塑料垃圾2.8吨。更令人瞩目的是村头那座蓝白相间的农膜回收站,正以60%的回收率构建“使用-回收-再利用”闭环。蔡杰国算过一笔生态账:每回收1吨废旧农膜,就能让3亩耕地免受“白色污染”之苦。
蔡杰国在回收站整理废旧农膜
夕阳西下,关防乡沙沟村党支部书记卢从信习惯性地沿着仙河河道巡查。看着清澈见底的溪水潺潺流向远方,再回头看看村里整洁的环境和自觉分类的乡亲们,他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积极组织村民落实垃圾分类“三化两类四分法”。面对部分村民的不良习惯,他耐心宣传守水护水的意义:“垃圾分好类,才能保护好南水北调‘大水井’!”
在他的带领下,沙沟村实现了垃圾源头减量50%以上,可回收物回收率达90%以上,有效切断了污染源。典型做法得到全市推广。
卢从信查看荷塘水质情况
当“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理念成为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治理的生态成效已慢慢实现了与经济发展的双向流动。
巧借“京堰结对”的东风,涧池乡风景村党支部书记刘大顺从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引进“平谷大桃”,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因地制宜进行改良,培育出白凤桃、黄玫瑰、金美人等十几个优质品种,构建了品类丰富的“桃家族”,更通过错峰上市有效对接市场需求,使当地桃产业丰产畅销。
刘大顺(右)实地查看黄桃套袋情况
李盈的“徒步巡河”守护清水碧波,蔡杰国的“源头减污”重塑生活风尚,卢从信的“三化两类四分法”绘就乡村新景,刘大顺的“桃家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层党组织书记用不同的方式彰显了基层党员干部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与多元治理智慧。
从河岸到库区,从管网到田园,一位位“守井人”以脚步丈量青山绿水,用汗水浇灌生态希望。他们织就的不仅是防护网信钰配资,更是党群同心的命运纽带;播下的不仅是共治种子,更是绿色发展的文明基因;点亮的新绿,最终化作全县24个跨界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主要河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的生态答卷。
发布于:北京市一对一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