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王振雅 武星如)清晨,在似一幅青山绿水的风景画中牛股动力,精神障碍患者刘阳(化名)与病友们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中医院的精卫大楼外,练习着八段锦。
郧阳区(原郧县)位于汉江中上游,区里唯一的精神科设在了郧阳区中医院。经过十年的发展,精神科从小瓦房到大高楼,建筑面积32000平米,拥有医务人员65人,设置床位300张,年服务人次超过12000人次。
“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
7月9日,在郧阳区中医院心理卫生门诊,医生为焦虑患者进行身心调节治疗。王振雅 摄
7月9日上午,十堰市郧阳区中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大楼格外安静。穿过防护门,记者走进了精神病病区,这里规范管理着300余位精神障碍患者。曾有一千余名患者走出这里,走出精神疾病的阴影,走向安稳平静的生活。
“精神疾病通过规范治疗和康复,症状控制好了,自知力恢复,跟正常人没有太大区别,是可以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希望社会不要歧视他们。”十堰市郧阳区中医院院长许明军向健康时报记者表示。
正在做八段锦的刘阳,就是郧阳区中医院精神科病房的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他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幻听、妄想的症状也缓解了,医生告诉他,再观察半个月,症状没有复发就有出院的希望。
“20多岁,我开始出现幻听症状,如今已患病十多年了。刚确诊时,我以为这辈子完了。”之前,刘阳非常封闭自己,路上遇到行人,也觉得有人要害他,幻听、幻觉让他难以区分现实与虚妄。如今,通过长期服药、定期复诊,刘阳不需要长时间住院了,他不想自己的生活再被疾病打乱。“放暑假了,孩子们等着我回家。”
“治疗一位精神患者,拯救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家庭。”郧阳区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生回忆,许多时候,陷入精神障碍中的患者们是没有自知力的,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给身边人带来的影响,但他们的行为却真切地给身边的亲人带来了痛苦和压力。
但令许明军和刘生欣慰的是,十余年来牛股动力,走出精神科、回归社会的患者越来越多,有更多的人愿意走进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了。
“每一个患者都不能放任不管”
7月9日,在郧阳区中医院精神心理治疗平台,患者们接受生物反馈治疗。王振雅 摄
截至2020年底,中国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中已登记了643万例患者,目前纳入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有6种,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占71.28%[1]。能否把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管好、治好,是对一个地区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的考验。
“相关研究说明,越是经济水平差的地方,精神障碍患者发病率和致残率越高。”刘生介绍,由于公众认知和医疗资源双重受限,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早期较难发现,得不到及时、正规的治疗,直到发病出现不良后果,才被送到医院。
每年,刘生都会亲自带着医院的专家团队,走遍郧阳区的20个乡镇(场)348个村(社区),挨家挨户摸排情况,寻找新发的、或未曾排查出的精神疾病患者。
为了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救助,同时保障患者和救助人员的安全,郧阳区还摸索出了将精神患者高效转运救治的“绿色通道”。2024年通过绿色通道收治的患者中,80%在黄金救治期得到有效干预,大大降低了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发生率。
“她发病的时候,她会从窗户往外扔东西,力气大得很,几个人都拦不住。”张梅(化名)的母亲是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她就是被有效干预、减轻严重危害发生的患者之一。母亲的突发情况令她措手不及。她拨打了区中医院精神科的电话,当刘生带着医生和居委会人员来到她家门口时,她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那一刻仿佛救星来了。”
许明军介绍,郧阳区委区政府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民生重点工程,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投入、部门联动等举措,构建起精神卫生服务的“安全网”。在区委政法委统筹下,建立了公安、卫健、民政、残联“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形成合力,确保发病患者能够第一时间得到专业救治。
既然要管,就要从头管到尾。自2021起牛股动力,郧阳区对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性精神病人实施大病救治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不设封顶线的倾斜保障政策。不仅如此,该区率先实施“三免一补”政策,推行为困难患者提供长效针剂免费注射服务。2024年8月始,医院先后为16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注射了长效针剂。
“来这里的孩子都要救回来”
7月9日,在郧阳区中医院,一名高中生因心理焦虑,心理治疗师采取沙盘游戏为其治疗。王振雅 摄
医院精神科在稳步地发展,时代的变化又给科室带来了新的挑战。《2024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报告》中提到,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生,抑郁风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郧阳区,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不小。
“上周我接诊的一位16岁患者,持续情绪低落半年才就医。”刘生走访基层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是长期在家庭、学校得不到正确心理疏导。例如,留守儿童没有家长正确引导,父母离异导致孩子厌学等。这些情况,都显示了早期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紧迫性。
7月9日,在郧阳区中医院的青少年心理门诊里,今年高二的刘梅(化名)正在进行沙盘治疗。她说,“来看看心理门诊,压力会小很多,在这里通过玩游戏、听音乐、找医生聊天,心情会好一些。”
郧阳区中医院距离刘梅的学校很近,骑车大概15分钟时间。为了方便学生们就医咨询,该院青少年心理门诊开设夜间门诊,附近中学的孩子,在晚自习期间就可以来医院就诊。
郧阳区中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陈海英的个人电话,也24小时为孩子们开通,即使深夜里,这位像妈妈一样亲切的医生,依然会耐心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
“只要来到我们这里,不愿意上学的孩子、轻生的孩子,我们都要救回来。”陈海英介绍,2024年9月,该院率先在全市县里成立“郧阳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今年上半年,前往13个乡镇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情绪调节、压力应对、缓解考前焦虑等知识,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覆盖2000余名师生。
“药物治疗是精神心理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患者可能面对肥胖、嗜睡、注意力下降等副作用,处在学龄期的青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长都很难接受。”郧阳区中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潘恒国介绍,该院总结出适合精神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七类特色疗法,采用“辨证施治+精准调控”的模式,结合针灸、推拿、贴敷、熏蒸等中医外治法,有效地减轻了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减少了对药物的依赖。
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不易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认为,在精神卫生领域,县域居民对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巨大,而我国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普遍不足,大约有一半的县级医院没有一位受过规范训练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甚至没有设置精神心理学科,这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就诊。
从全国看,县医院精神科能力符合基本标准的仅有46.96%,平均每家县医院的精神科执业医师仅为2人,尚有71.15%的县医院不能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规范管理和住院治疗[2]。
郧阳区中医院在县域精神卫生服务上已经跑在了前面,其精神科规模在全省排名前列,该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从2020年的78%提升至2024年的96%,肇事肇祸事件同比下降43%。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许明军看来,仍任重而道远。
许明军说,精神科医疗队伍建设、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区委区政府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专项资金保障,让人员“强起来”。不断加强基层公卫人员的培训,进校园、入社区加强心理健康筛查,把健康防线“沉下去”。此外,要把精神卫生知识科普“做起来”,还要把卫健、医保、民政、残联、公安、教育等多部门协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联起来”。
未来,郧阳区将继续全方位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让精神卫生服务更有温度、更有力度。
子胥湖畔,医院新建设的院区窗明几净,对于许明军和刘生来说,新院区的使用意味着更好的开始。乘着“精神卫生服务年”的春风,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他们还要“大干一场”。
参考文献:
[1]张五芳, 马宁, 王勋等. 《2020 年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现状分析》.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2, 55(2): 122 – 128
[2]《2024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05-19.https://www.nhc.gov.cn/yzygj/c100068/202505/4377774b76b647bfbed6a0ba8bbf6b9d.shtml
一对一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